负什么请什么四字成语(解读邯郸成语典故: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
——将相精诚团结的一段佳话
完璧归赵不久,秦国连续两次发兵赵国,一次攻占了赵国的石城,一次消灭了赵国两万士兵。战争的硝烟还没有散尽,秦国又派使者来修好。这次两国国君在渑池(现属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城西南尚有古秦赵会盟台遗址)会晤。
刚刚兵戎相见,马上又“化干戈为玉帛”,不能不让人犯嘀咕。况且,一方乘战胜之威,一方刚刚挫了锐气,双方国君能够互相尊重地坐下来谈和平吗?赵王有点胆怯,不想去赴约。廉颇、蔺相如却一致认为:大王您代表赵国,如果不赴约就意味着示弱,承认我们害怕人家。无论如何国格不能输,勇气不能输,还是应该去。
赵王听从建议,带着上大夫蔺相如去赴约。廉颇毕竟是谋国的老将军,清楚此行凶多吉少,送赵王到边境时说:“估计大王连去带回不超过三十天,如果三十天还没有回来,请允许在国内立太子为王,断绝秦国的妄想。”赵王点头同意。
到了渑池,两国国君都很客气,寒暄之后,共赴国宴。一阵觥筹交错之后,友好的氛围更加融洽。秦王在酒酣之际,笑着对赵王说:“我听说赵王您喜欢音乐,那就给我们弹奏一段瑟,让我们见识见识!”赵王弹奏了一曲,引来一片喝彩。谁知掌声未落,秦国史官便当众记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共饮,令赵王弹奏瑟。”——一个“令”字足见秦王对赵王的羞辱。
关键时刻,蔺相如镇定自若地走上前来,向秦王施礼并说:“赵王也听说秦王很擅长秦国的音乐,请允许我给您奉上盆缶,您也弹奏一段,为会盟助兴!”正在得意的秦王立马就生气了。蔺相如恭敬地把盆缶送到秦王面前,再次请求秦王。秦王还是不答应。

蔺相如平静但掷地有声地说:“我们俩之间只有五步之遥,如果我死在这里,请允许我头上的血溅到大王的身上!”(这是典型的外交辞令,意思是你不答应,我就给你玩命,咱们俩一块儿死!)左右卫士见势不妙想上前杀了蔺相如,蔺相如两眼充血,大声喝退了他们。秦王见状,只好勉强地敲了一下盆缶。蔺相如马上让赵国的史官上前来,当众记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双方打了个平手。
秦国群臣心有不甘,再次挑衅:“请赵国献上十五座城,为我们秦王祝寿吧!”蔺相如立马反击道:“好啊,那么也请秦国拿国都咸阳为赵王祝寿吧!”……一场酒宴,变成了客气的战斗,不失礼节的唇枪舌剑,让人感到惊心动魄。秦国以势压人,处处想占上风;赵国快速反应、见招拆招,在弱势的情况下却赢得了外交战场的胜利。蔺相如再次显示了他卓越的才干和胆识。同时,为了策应这场外交斗争,赵国在边境也陈师百万,做好了军事斗争的准备。
赵王这次亲眼看到,蔺相如为保护国君和国家不受欺辱,胆识超人,是国家难得的栋梁之才。回国后就提拔蔺相如为上卿,排名在同为上卿的廉颇之上。
廉颇不服——作为军人,自己曾无数次地浴血沙场,立下过赫赫战功。而他仅仅凭口舌的功劳,就位居我上,况且他原来就是一个门客,出身卑贱,自己感到羞辱。
蔺相如听说以后淡然处之,不急不躁,尽量不和廉颇正面接触。该上朝的时候也不去,怕更加刺激老前辈,便称病告假。
一次外出,远远看见廉颇的车驾过来了,就退到附近小巷里回避一下。身边的人觉得很窝囊,纷纷来给蔺相如提意见:“我们之所以不守在父母身边,追随先生,就是仰慕您的高义啊!现在您和廉将军平级,人家扬言要羞辱您,您却又躲又怕,似乎怕得不得了。普通人也不至于这样吧,况且您这样地位高的人!我们这些没出息的人,想给您告辞了。”

蔺相如笑眯眯地问:“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谁更可怕呢?”“当然秦王了。”“那我连秦王的虎威都不惧怕,当廷呵斥他的群臣,为什么单单怕廉将军呢?秦国之所以不敢对咱们赵国轻举妄动,是因为赵国有我们俩在啊!如果两虎相斗,必有一伤,谁会高兴呢?伤害的是谁的利益呢?我这样做,是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把个人恩怨放在后面啊!”侍从们恍然大悟,更加佩服上卿大人了。
一身正气、忠心报国的廉颇,闻听此言,羞愧难当,终于明白自己的境界和见识远在相如之下,对这位同僚的胸襟和人格肃然起敬。
他不顾自己的年龄、资历和身份,脱去上衣,背上荆条,勇敢地到蔺相如门前公开请罪。他坦诚向蔺相如承认错误,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人们欣慰地看到,两位高风亮节的君子,两颗忠勇爱国的心,两个支撑赵国大厦的顶梁柱,终于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他们捐弃前嫌,成了知心换命的好朋友。
如今,沿着邯郸市人民路向西,还可以寻访到蔺相如回车巷。小巷幽幽,承载着烛照古今的光明磊落。
【典源】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释义】负,指背的意思。荆,荆条,古代用作打人的刑具。原意是背上荆条向对方请罪。后来人们用它比喻完全承认错误,诚心请求对方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