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中,预祝高考上岸的诗词,苦尽甘来,山河星月都做贺礼
《登科后》
-唐代·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公元796年,46岁的孟郊第三次赴京科考,终于登上了进士第,写下了这首快诗《登科后》。
孟郊,唐代著名诗人。因为韩愈的推崇,诗名大振。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但没有大的政绩。
这首诗的意思是:往昔的困顿日子再也不足一提,今日金榜题名令人神采飞扬。迎着浩荡春风得意地纵马奔驰,好像一日之内赏遍京城名花。
此诗前两句将作者过去失意落拓的处境和现今考取功名的得意情境进行对比,突显出今朝跃入新天地时的思绪沸腾。后两句则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全诗节奏轻快,一气呵成,在“思无涯”与“看尽花”中,将诗人的得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和董传留别》
宋代: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气”不应简单地指读书所带给人的儒雅之气,更指古代读书人所推崇的在面对人生的失意和困窘时的乐观豁达的态度。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能“不改其乐”。王勃在人生落魄时高唱“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董传身处贫穷,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这可以从“囊空不办寻春马”一句看出。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出自宋代苏轼的《和董传留别》。虽然生活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但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诗人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日积月累读书就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

送王克敏之安丰录事
王冕〔元代〕
丹墀对策三千字,金榜题名五色春。
圣上喜迎新进士,民间应得好官人。
江花绕屋厅事近,烟树连城野趣真。
所愿堂堂尽忠孝,毋劳滚滚役风尘。
祝各位莘莘学子蟾宫折桂,金榜题名。

《及第后寄长安故人》
【唐代】杜牧
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
秦地少年多酿酒,却将春色入关来。
“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杜甫出生在世家,往上数几代都是做官的,家人也对杜牧寄予厚望,从小叮嘱学业,不但让他知文,也让他懂兵。杜牧也没能让家里人失望,从小博通经史,知文晓武,双十年纪就写下了《阿房宫赋》,震惊文坛。26岁的时候进士及第,名列前茅,杜牧写下了这首诗。这时候的杜牧喜形于色,让故人多酿酒庆祝自己高中皇榜。
本诗作于大和二年(828),时杜牧二十六岁。本年进士试在东都洛阳举行,放榜后要到西都长安过堂。诗为杜牧及第后将赴长安时作,表现了进士及第后春风得意的心情。
按唐制,进士试一般在京城长安举行,正月开考,举子要在前一年年底前抵京,至二月放榜。本年在东都洛阳举行,是变例。
“未花开”,系双关语,一是指二月放榜,其时正是春花未开的时节;按唐制,进士及第之人,还须经过吏部试之后,方能释褐入仕。吏部之试称为“关试”,又叫“过堂”。杜牧还没有过关试,所以说“未花开”。

白首穷尽,少伏生八岁;
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
——宋·梁灏《及第后作》
梁灏出生于五代十国的战乱时期,自幼喜爱读书,长大后成了当地有名的才子。梁灏在后晋时期乡试为第三名,35岁时科举落榜,但他并没有放弃,几乎每届科举都去参加。由于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繁,科举考试时断时续,梁源经历了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四个朝代的考场。宋太宗雍熙二年,82岁的梁灏终于考中状元,被授予翰林学士。

《及第后作》
唐·袁皓
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蓬瀛乍接神仙侣,江海回思耕钓人。
九万抟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风尘。
升平时节逢公道,不觉龙门是嶮津。
诗人袁皓在唐懿宗咸通年间中了进士,当时他写了一首七律《及第后作》,描写了自己从看见榜上有名而惊喜交集的感情,然后感慨多年辛苦,如今跳过这一关的轻松愉快。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但是说到底,终究不过是想让自己变得更好。高考,只是离梦想更进一步而已,找到一个更具有精神和灵气的自己。祝毕业班学子们从高考起步,开始人生梦想启航的第一步!

《赠孙绮新及第》
唐·李商隐
长乐遥听上苑钟,彩衣称庆桂香浓。
陆机始拟夸文赋,不觉云间有士龙。
高考是高中生涯的终点,亦是崭新人生的起点。
这一路走来荆棘曲折、酸甜苦辣铭刻于心,无需留恋,无需缅怀,骄傲的向前走吧,前方自会有鲜花盛放。

《临江仙·柳絮》
【清】曹雪芹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围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这首词,原本是在《红楼梦》第七十回中,薛宝钗“所作”。“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是《柳絮词》中最被人津津乐道也最有魄力的一句。薛宝钗在词中表达了挣脱命运束缚的决心。但奈何柳絮就是柳絮,终究难逃命运的“轻薄”,上了“青云”也拯救她不得。

《省试湘灵鼓瑟》
唐・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这是“大历十才子”钱起参加进士考试时所作。《唐书・钱徽传》中记载:“起能五言诗。初从乡荐,寄家江湖,尝于客舍月夜独吟,遽闻人吟于庭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起愕然,摄衣视之,无所见矣,以为鬼怪,而志其十字。起就试之年,李所试《湘灵鼓瑟》诗题中有‘青’字,起即以鬼谣十字为落句,暐深嘉之,称为绝唱。”
《旧唐书・钱徽传》称令全诗为之生辉的结尾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十个字,得自“鬼谣”。考官李暐对这首以景结情、余音袅袅的诗拍案叫绝,其实这首诗也不符合“高考”要求,即同一首诗中不能有重复的字。而这首高妙空灵、如神相助的诗里“不”字出现了两次。但此诗是公认的试帖诗范本,奠定了钱起在诗坛的不朽地位。据说,江青的名字,就取自这首诗的最后一句。

《送韦秀才道冲赴制举》
作者:刘禹锡
惊禽一辞巢,栖息无少安。秋扇一离手,流尘蔽霜纨。
故侣不可追,凉风日已寒。远逢杜陵士,别尽平生欢。
逐客无印绶,楚江多芷兰。因居暇时游,长铗不复弹。
阅书南轩霁,縆瑟清夜阑。万境身外寂,一杯腹中宽。
“一鸣惊人从此始,相望青云端”这句诗充满了激励和鼓舞之情,通过“一鸣惊人”和“青云端”的比喻,表达了对朋友未来成就的美好期待和祝福。
《青灯》
(宋) 陆游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恋红尘。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
本来就是青灯下不回家的人,只是因为一杯浊酒才喜欢上了红尘生活。夜空的星星不会说话,也不会问匆忙的赶路人要去向哪里,悠悠岁月不会辜负一个有心人。
祝愿高考金榜题名!

《题三十小象》
清·悔余生
须知少时凌云志,
曾许人间第一流。
哪晓岁月蹉跎过,
依然名利两无收。
悔余生,真名吴庆坻(1848—1924)字子修,又字敬疆,号补松老人。钱塘(今杭州)人,光绪十二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历任四川学政,湖南提学使,政务处总办,资政院硕学通儒议员。善诗文,工书法,近苏灵芝铁像碑。
现在广为流传的是本诗的前两句,被很多年轻人引为座右铭。但此诗本身表达的是诗人对于当时生存环境的不满和对年少壮志不酬的失落之情。
创作背景: 诗人在时光飞逝的无奈中,产生了暮年将至、壮志难酬的悲感。他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实现的一切都写入文中,通过诗句表达出来。随着时间的流逝,诗人感叹自身年岁日高,早就力不从心了,从前的志向与豪情到现在都消失殆尽,从而悲凉不已。他悲伤的不是自己年岁日高,面临死亡,而是自己的理想抱负还没有实现的苦闷。

《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这是唐代祖咏写的一首应试诗,但不符合“六韵十二句”的考试要求。《唐诗纪事》中说:“有司试《终南山望余雪诗》,咏赋云:‘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四句即纳于有司。或诘之,咏曰:‘意尽’”。 祖咏惜墨如金,‘意尽’而不愿拼凑到“六韵十二句”。主考官杜绾很让人钦佩,认为这首诗打破常规,意蕴深邃,嘎然而止,余味无穷,所以祖咏被“破格录取”了。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贾岛《剑客》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
南宋 陆游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是宋代词人辛弃疾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所作的一首送别词。此词主要写作者对范开参加科举应试的热情鼓励和美好祝愿。全词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用典广泛且合理,在运用意象和创设意境上充分体现了豪放词的特点。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唐·杜甫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
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笔下生辉能惊动风雨,诗篇成就足以令鬼神为之感动涕零。杜甫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高度赞美李白的才华横溢,形象地展现了诗歌艺术力量的强大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