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经典语录 >

郑板桥的一首咏物诗,道尽君子风骨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5 09:21:59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山东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题画诗滥觞于六朝,成熟于唐,勃兴于宋,元、明、清三代皆有发展,尤其至清代达到繁盛,各体兼备,数量浩繁。在清政府统治的政治高压和文化专制下,文人不得不遁逃于艺术的小天地中,挥毫弄墨,抒发胸臆。于是,自然山水、花鸟野趣,往往成为文人、画家遣兴娱怀、托物言志的对象,大多数清代文人或画家都有题画诗。这首诗是郑燮晚年之作,在他的多幅《竹石图》上都题有此诗,落款内容与时间各有不同,且文字也略有差异。“破岩”时为“乱岩”“乱崖”“破崖”,“万击”又作“万折”,“坚劲”又为“坚净”,“东西南北风”曾为“东南西北风”“颠狂四面风”。可见他对此诗非常喜爱,常应邀作画题诗赠友,旨在表情达意、借物抒怀,因而时时随兴而为、挥写自如。

竹石

清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

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

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

开头一个“咬”字,一字千钧,极为有力,而且形象化,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再以“不放松”来补足“咬”字,劲竹的个性特征表露无遗。

次句中的“破岩”更衬托出劲竹生命力的顽强。

后二句再进一层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与考验。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苍翠的青竹仍然“坚劲”,傲然挺立。“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极言考验之严酷。

这首诗借物喻人,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全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

“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把竹拟人化。

“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

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

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

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

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

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

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风昨夜渡潇湘”这几句,又如:“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

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

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

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

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诗人正是这样一种与下层百姓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嫉恶如仇、不畏权贵的岩竹。

作者郑板桥的题画诗如同其画一样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可作画来欣赏。

这首诗正是这样,无论是竹还是石在诗人笔下都形象鲜明,若在眼前。

那没有实体的风也被描绘得如同拂面而过一样。

但诗人追求的并不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畜外的深意和内在的神韵。

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简易明快,执著有力。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定广《中国诗词名篇名句赏析》:这是一首题咏竹石图诗,描绘了一幅坚韧、刚直、不屈的竹子形象,象征着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不屈不挠、战胜困难的优秀品质。不论遭受多大的打击磨难,一个“咬”字表现出了竹子倔强和坚韧的性格;一个“任”字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傲竹临风而立、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诗人自己说过:“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这首诗的确是在以竹喻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铿锵有力,能给不同时代的读者传达出勇气和力量。

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蔡义江《绝句三百首》:以竹根扎在青山上非常牢固,来比喻自己一旦认定言行准则,立场是决不动摇的,用“咬定”“不放松”等语,生动而有表现力,他赋予竹以人的意志、品质。“立根”句,不但带出题中的“石”字,也表明其根基不是受到外力便可轻易松动的泥土,而是有缝隙的岩石,即所谓“破岩”。表现出对基础稳固很有自信。后两句用拟人化的手法更明显。虽以“千磨万击还坚劲”来咏竹,因用力过猛,略嫌生硬,但从咏怀述志的角度看,倒是很必要的。能经受住种种磨难打击,还保持坚挺刚劲,这就任凭你从哪个方向袭来的狂风,也奈何它不得了。寄兴寓情的目的已经完全达到。

云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余建忠《中国古代名诗词译赏》:这是一首题画诗,同时又是一首咏物诗。既写竹,又写人。它通过赞美竹石的顽强坚韧,表现了诗人坚贞刚强的性格特征。开头两句说竹子的根须深深扎在岩石的缝隙之中,基础非常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四面八方的风猛刮和再大的打击,它们仍坚定强劲。诗歌通过刻画竹子那坚韧、顽强、执著的品格,表现了自己刚直不阿、不向恶势力低头的人格。尤其诗中赞美竹子那种不怕困难、战胜困难、“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闪烁着思想的光芒,给后人以深刻的启迪。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

郑燮画竹,不但神理俱足,且常通过题诗赋予竹以人的刚毅风骨和高尚节操。此诗侧重写竹,兼及于石,借歌颂竹子耐风寒和立根于青山破岩之中,寄托自己生活和道德的理想。

竹与梅、兰、菊一起被誉为“四君子”,它的身上具有许多美好品德,主要是指凌云冲霄的进取精神,虚心善待的谦逊态度,并兼备梅、兰、菊的“清高”“幽洁”“隐逸”等高风亮节。

此诗着重写竹子的“坚劲”,赋之以又一种美德。

由此可见,郑燮对于竹,是尤其看重和推崇其坚劲一面的。

诗人之所以如此推崇竹子的“坚劲”,恐怕同他个人的性格有关。

他生性正直倔强,同情劳动人民,不怕达官权贵。

早年在山东潍县做知县时,他就曾在一幅送给山东巡抚的竹画上题过这样四句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反映出关心民生疾苦,愿意为老百姓做些好事的进步思想。

任职期间,遇到灾荒年头,他为民请命,力争赈济,所请不获允,便毅然拂袖而归。

晚年他寄居扬州,生计艰难,靠写字作画,糊口谋生。

因此,竹子的“坚劲”其实也是他倔强不屈的坚劲性格的生动写照。

这首诗的语言通俗晓畅,但它的意义却深刻宏远。

诗人运用正面描写和反衬的手法,正面描写竹子的刚健挺拔,反衬出诗人的高风亮节。

写竹子“坚劲”,也就是写人的坚韧劲拔。

诗中以屹立的青山,坚硬的岩石为背景和基础,说竹子“咬定青山”,“立根”于“破岩”,经得起“千磨万击”,受得住四面狂风,即象征着一个人不怕社会上和生活中的种种艰难困苦和排挤打击。

全诗通过咏竹,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精神强者的形象,像是信笔挥洒,而又铿锵有力,形象鲜明,诗风洒脱,颇有豪放余味。

相关文章

大学生到广交会上听版权故事
2025-05-06 09:42:00
国网嘉峪关供电公司——用责任与担当守护城市电力供应
2025-05-06 09:31:00
一天30元,我付费来假装上班
2025-05-06 08:46:00
@太原市中考生 体测时间及安排出炉
2025-05-06 08:42:00
前传周廷霄林语柔续集(周廷霄林语柔)终章阅读极简(周廷霄林语柔)
2025-05-06 08:3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