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3000年,“螺蛳贝丘”遗迹在曲靖大面积分布,隐藏着智慧密码
2025年晋宁河泊所遗址因“螺蛳贝丘”入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让世人将目光投向云南。而在珠江源头南盘江流域,曲靖坝子的螺蛳壳堆积层已默默诉说了三千年——它们不仅是古生物遗迹,更隐藏着先民驯稻制陶、对抗自然的智慧密码。
“这些螺蛳都是从我家地里挖出来的,多得很。”在曲靖市麒麟区南盘江畔,一位老妇人从家中背出一背箩螺蛳,向爱好者们进行展示。

在云南分布着众多的“坝子”,云南最大的曲靖、陆良坝子也有大面积的螺蛳壳“贝丘”遗迹分布。在云南省曲靖坝子的核心地麒麟区越州、三宝、南宁、沿江、茨营等镇、街道,存在着一种被称为“贝丘”、螺蛳沟、螺蛳田、螺蛳地的地貌,有一种被称为“螺蛳土”“羊毛石”,富含钙磷钾的土壤。

多年来,智慧善良的麒麟人就知道用曲靖坝子富含钙磷钾古生物化石的“螺蛳土”“羊毛石”拌合土壤肥田、肥地,庄家会结出饱满的籽粒,蚕茧会抽出更长的丝,水果会更加甜脆。在曲靖麒麟区潦浒村,省级陶瓷技能大师刘靖有一个“小秘密”,那就是在康顺陶瓷公司周边找寻陶泥、釉药。一种富含白色粉状螺蛳壳钙质的胶泥,称为“鸽子屎”,潦浒陶传统工匠认为这是上好的“釉药”。这些滇玺螺蛳壳堆积层螺蛳,成为分布在珠江上源南盘江沿河两岸的美丽“精灵”。

由于年代久远,这些螺蛳都已风化严重,指尖轻捻,螺壳瞬间碎成齑粉,只余少数钙壳倔强保留着螺旋纹路,仿佛抗拒着时间的侵蚀。
据资料显示,分布于昆明坝子、曲靖坝子、陆良坝子等坝子的“贝丘”螺蛳,多以植物嫩芽、寄生虫、微生物为食,曾经处于疯狂生长状态。中国是驯化稻的发源地,聪明的先民在2.5万年前就已经开始种植水稻,这些3000至5000年前的螺蛳疯长,必然导致水稻、莲藕等农作物大量减产,这肯定是原始先民们所痛恨的。于是,捕捞,堆积、水煮成为原始先民消除自然灾害的通行做法。

三千年前用蚌刀挑螺肉的手,与今日游客的牙签,隔着时空完成了一场仪式。经过烹煮的螺蛳,也可食用。曾经有作家写到:“煮熟后的田螺,大部分螺盖都已经被煮掉了,我们需要拿缝衣针或牙签一个个地把田螺壳中的螺肉挑出来,看似简单,实则耗费时间,两三个人一起,要挑上2个多小时。挑出的螺肉量也与付出的精力不成正比,两小桶田螺,挑出来的田螺肉也只有4-5碗。螺蛳并不去尾,那时还没有剪子、钳子一类工具,是不方便大规模去除尾部的。原始先民多辅助使用一些骨椎、铜椎、蚌刀、石器或者青铜器。近现代,聪明的人类才生产出切割螺蛳尾部的机械,“嗦”允螺蛳。
1983年,在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珠街扁库坑,发现了距今三千多年前,人工种植驯化稻遗迹。云南考古专家刘成武老师专著《麒麟区青铜时代墓地出土文物精粹》,揭示了曲靖悠久的陶器制作历史。多年前,刘成武老师曾经在潦浒南盘江东岸的贝丘遗址发现了青铜时代夹砂灰陶,证明了早在距今近3000年前的春秋早期潦浒先民,就已经开始烧制原始陶器了。

《麒麟区青铜时代墓地出土文物精粹》还记述了曲靖麒麟区珠街八塔台、越州横大路、潇湘平坡等地三千年前青铜时代熠熠生辉的诸多发现。这些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饰品、陶器、鎏金工艺品技艺精湛、美轮美奂。
老人们常说“螺蛳土里藏龙脉”,或许正暗合了青铜器上那些神秘的螺旋纹饰。当科普爱好者们抚摸那些风化的钙壳,触碰的不仅是古滇生物的残骸,更是一条贯穿农耕、制陶、青铜工艺的文明链。南盘江流域的贝丘,或许正等待揭开更惊人的秘密。"
来源:麒麟融媒
编辑:汤维
审核:钟玲
终审:彭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