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的独特智慧
编者按: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古人善于用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把生活过成仪式,依时间体味物候的细微变化。如今,我们仍然可以在万物生长和四季循环中感知二十四节气的不同。乡村,正是承载和存续这份感知的美好空间。
应天时而动,就地利而兴。在与天地的对话互动中,中国人认识了自然,创立了二十四节气。从“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到“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二十四节气从最初的指导农耕生产逐渐深入到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已经穿越了2000年的时光。透过二十四节气的景观与符号记忆阅读背后的文化,在节气变化中遇见不一样的乡村。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是古人根据太阳在一年中对地球产生的影响而概括总结出的一套气象历法,用来指导农事活动。它是中华优秀农耕文明的结晶,蕴含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智慧。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将天文、物候、农事和民俗完美结合,千百年来一直被我国人民所沿用。

万物相合相融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感时应物是中国传承千年的生活智慧,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在,二十四节气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2016年11月30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将二十四节气作为生产生活的时间标尺,按季生产、顺时而食,本身就是有效保护自然生态的一种重要方式。按季生产,是充分利用自然光、热、水等资源的生产模式,也就意味着能够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而顺时而食,在节气饮食文化中的重要表现便是“尝新”“尝鲜”,即产即食,食材新鲜营养。
营造宜居的生活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围绕各时令节点,中国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卫生保健习俗。惊蛰时节,气温迅速回升,春雷乍响,百虫纷纷“惊而出走”,因此民间有抖席子、被褥、衣物的习俗;谷雨除蝎、禁蝎,入梅日将器具置于高阁、以防霉坏,入伏日“洗百病”等习俗,也都呈现着人们跟着节气过日子的健康生活方式。
中国节气文化反对“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式的自然资源取用模式,很多地区都流传着“清明前后,挖坑种树”的农谚,鼓励人们植树造林,守护绿水青山。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是衡量生态文明建设质量的重要指标。二十四节气包含着许多有关爱护野生动植物的文化传统,对于促进人类与其他生物共享自然之美具有积极意义。在云南鹤庆,当地会在清明节和冬至日举行“祭鸟节”,当日人们会喂食鸟儿,绕山踏歌,赞颂鸟儿给人类带来的诸多益处。这类节气习俗还有很多,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在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今天,二十四节气历久弥新,不仅在激发全民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上发挥着作用,更昭示着其作为人类共同财富的深远意义。用好中华文化的生态智慧,要延续并发展“天、地、人、物”相合相融的整体自然观。二十四节气脱胎于中国以农为本、靠天吃饭的特定历史背景,强调对土地的依赖和对自然的尊重,当下这种“人与自然本是一体”的生态主张更显珍贵。
应天地之韵,顺四时之气,是二十四节气穿越千年向现代生活投射的一束智慧之光。让我们不断从中华文化中汲取营养,与世间万物共享每一季的律动,共度每一岁的欣荣。
传承时间体系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时,作为国家行政的时间准绳,二十四节气是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民俗文化的风向标。现在,二十四节气早已超越传统的农耕生活进入互联时代,如何让农耕时代的二十四节气讲出新时代的精彩故事,让它成为人们更美好生活的载体?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发明的一种科学的时间制度,它调整着我们和自然的关系。人们在时间的框架下、按照当地自然的变化生活,一年的活动都在这个时间跨度里面。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中国人“感时应物”,这些诗句不需要赘述就可以直抵心灵。但是对一个外国人讲这些,他是不会动心的,因为他的情感认知体系里没有这个。对中国人来说,二十四节气是一个共同的认知体系,体现的是一种集体认同的情感纽带,体现的是我们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城镇化脚步的加快和现代生产技术的进步,二十四节气对农耕的指导功能逐步减弱,与脚步匆匆的现代人渐行渐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价值融入现代生活变得极其重要。
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对整个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作用非常强大。生活越来越好,传统文化开始回归,人们开始怀旧,开始追根溯源。文物是静态的,要保持原貌修旧如旧;而二十四节气是动态的,要不断地传承、创新、演变、发展。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民族创造和传承的时间体系及其实践,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是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智慧彰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乡村节气景观
来自乡村的节气景观或仪式,是一个载体,通过这个载体,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同时,也可以吸引城市人、年轻人参与进来,在群体参与中推动文化融合和文化认同,为现代文明注入新的生命力。
乡村振兴对我们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中国乡村,无论是从人力的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是城市的蓄水池。乡村环境能够让人放松,这是它吸引城市人的重要方面。我们把传统农业社会中发展出来的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知识、仪式、景观注入其中,还可以让大家在休闲、参观、体验的时候,学习新的知识,获取新的灵感,让水在乡村好好积蓄,再流出去,让文化充分发挥出它的社会价值。对二十四节气的发掘,有很大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十四节气涵盖一年,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二十四节气的自然关系,实际上对应着我们的生老病死,从出生、孩童、青春到老年,这样一种自然的关系,同时二十四节气也呈现一种社会关系。如果都是独立的个体,就没有办法形成仪式,产生互助,没有办法与他人协作、同频共振。所以节气文化通过社会形成庆典仪式,实现传承。
乡村是一个有联系的完整的社会共同体,群体性生活突出。而在城市,高度崇尚个性化,人与人之间既害怕孤独,又怕被打扰。从追求社会和谐的角度看,我们的乡村却保持着这样一种群体性的关系,是幸福感的源泉。都市应该从乡村吸取精神营养。
我们看过去的乡村,可以把生活当节日去过,当仪式去过,实际上是和谐了人际关系。不论是节日故事、景观场景,还是仪式行为,都是很必要的。我们可以通过乡村景观、仪式把一部分文化形式保护下来,用语言文字去呈现,在环境中去体验,这会有实际的成效。
民俗文化就像一棵大树,在主干上不断生长出新的枝叶,我们对文化的创造要持有开放态度。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坚守文化的根本,保持其合理生长。文化发展的关键是地方认同,社会的群体性接受。在都市生活中,二十四节气依然是生活的智慧与审美资源,期待二十四节气之花在都市灿烂开放。记者 郝莹玉
编辑:帆帆
来源:河山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