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信息发布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抗战特辑|“文化纸”与锅底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10 15:44:00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物资匮乏是摆在《大众日报》面前的一道难题。1940年1月,《大众日报》管委会副主任仲星帆向管委会主任李竹如汇报工作时,满脸忧虑地说道:“目前各个印刷厂油墨和纸张缺乏,这可如何是好?”李竹如听后,神色凝重,他深知,纸张和油墨是报纸的生命之源,若不能解决,《大众日报》将面临无法出版的困境。但他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解决物资困难最可靠的办法还是发展生产。

于是,李竹如亲自找到工人商量,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能否用有光纸代替新闻纸印报?有光纸,这种普通的日常用纸,当时敌人查禁得不严,相对容易购到。然而,用它来印报,在中外新闻印刷史上却从未有过先例,这无疑是一次勇敢的尝试。但李竹如相信,路是人走出来的,前人未做过的事情,并不意味着不能去闯、去试。

印刷工人果然不负众望,他们宛如一群无畏的勇士,勇敢地迎接挑战。他们一次次试验,反复钻研琢磨,在那简陋的印刷厂里,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终于,他们用那又脆又薄的有光纸印出了第一张报纸,成功解决了纸张来源问题。然而,这只是第一步,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由于有光纸只有一面光滑,吃墨好,印出的报纸正面清楚,但反面却疙疙瘩瘩,发毛,不大吃墨。油墨少了,字迹不清,油墨多了,又会渗墨,一团漆黑。所以,最初只能单面印,一张是一、四版,另一张是二、三版,这给发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面对这些困难,大家并没有退缩,而是集思广益,决心攻克难关。为了解决油墨渗到反面的问题,工人们不断调整机器压力和墨色,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参数。为了让反面也能清晰印字,一些工人吃睡在机器旁,他们熬红了眼睛,脸也变得瘦削,但依然坚持不懈。不知经过多少次失败,他们终于用有光纸印出了两面报纸,开创了新闻印刷史上的奇迹。

在此基础上,李竹如又与工人商量,就地取材,用桑树皮、麦秸等作原料,造出了土新闻纸。这种新闻纸虽然粗厚,光度和拉力都差,却如同及时雨,为缓和报纸用纸紧张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大众日报》和山东分局的一些重要文件,都是用这种纸印刷的。大家怀着喜悦与自豪,给它取了一个动听的名字——“文化纸”,它不仅是一张纸,更是抗日军民智慧与勇气的结晶,承载着那段艰苦卓绝却又充满希望的岁月。

解决了纸张问题,油墨的难题又摆在了眼前。当时,印报用的油墨,全靠到敌区零星采购,而且在敌人眼中,油墨属于军用物资,封锁检查极为严格。贩运油墨者,一旦被发觉,便会被按“通匪”“资敌”治罪,非打即杀。因此,油墨的来源比新闻纸还要紧张,《大众日报》的印刷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李竹如,这位善于思考的新闻斗士,再次想出了一个妙招。他向报社提出自己办油墨厂,用桐油、花生油、豆油和黑灰烟子等作原料,造土油墨。这一想法,在当时看来,可谓异想天开,许多人都对此表示怀疑。李竹如却坚信可行,他以油印可用花生油代替煤油调油墨为例,耐心地向大家解释,让大家看到了希望。

于是,一场关于土油墨的试验开始了。起初,工人们每隔几天,就小心翼翼地揭下伙房烧饭的大锅,用小木片将黏附在锅底上的黑灰烟子刮下来,然后在清水里沉淀,滤去杂质,再与松香一起,加到熬好的油里拌匀,最后加热熬成糊状的油墨。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土油墨终于诞生了。起初,它只是少量掺在进口油墨里混合使用,后来,随着技术的改进,质量不断提高,竟完全取代了那些“舶来品”。

说起造油墨,还有一段有趣的小故事。后来要成批量生产了,所需的黑灰烟子量大增,不仅伙房的锅底被刮光,连驻村群众的锅也未能“幸免”。于是,报社便发动周围村庄的群众,收集锅底灰,并依质论价,定期派人收购。群众虽然不知道这些锅底灰的具体用途,但听说可能是给八路军造炸药打鬼子的,纷纷踊跃交售。后来,大家发现用松柴烧的黑灰烟子油性大,黏结力强,造出的油墨有光泽,于是一些村庄还成立了烧松柴收集黑灰烟子生产小组,把它当成了一项副业生产。就这样,原本毫无用处的锅底灰,竟然成为造油墨的宝贝,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见证了抗日军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也见证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情深。

1941年至1943年,敌人在山东各地设立了3000多个据点,平原地区平均每四五个村庄就有一座碉堡,铁路和公路交通线两侧,还筑有封锁沟和封锁墙。每期报纸从滨海区到鲁中区和鲁南区,要经过八九十里的敌占区,穿过沭河、沂河两条大河,还要经过台儿庄、潍县等公路,所有重要路口和渡口都有敌兵日夜把守,戒备森严。

报社的发行员就如同勇敢的信使,在这样危险的环境中,肩负着沉重的使命。他们身背大枪和上百斤的报纸,独自穿行在敌人林立的碉堡和据点之间。夏天,河水上涨,他们要把报纸顶在头上,蹚过湍急的河水;冬天,零下一二十摄氏度的严寒中,他们要踏破薄冰,在刺骨的河水里艰难前行。他们随时都可能与敌人遭遇,面临着生命危险,但为了保证报纸能够及时送达,他们从未退缩。

然而,即便发行员们如此努力,由于战争环境和发行体制的不健全,报纸积压延误的事情仍时有发生。不仅《大众日报》如此,《解放日报》从延安发行到山东,有时也要在路上走8个月,新闻成了旧闻。而《大众日报》在沂水出版,发行到鲁中解放区临沭县的小学,也要一个多月,到胶东、清河等地,所需时间更久,这严重影响了信息的传播和革命工作的开展。

1941年,时任山东分局宣传部部长、大众日报管委会主任的李竹如,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他深知,新闻的生命力在于新,若不能及时将报纸发行出去,报纸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在他的建议下,中共山东分局、“战工会”、山东军区和大众日报社联合成立山东战时邮务总局。他还创造性地将《大众日报》发行工作与战时邮政、党的交通工作整合,构建起了高效的发行网络。在发行工作中,他格外注重细节与实效。他经常摊开地图,仔细询问各站点设置及人员配备情况,一旦发现问题,便当场解决。

有一天,李竹如到报社作形势报告。一进门,他就看到发行科屋子里的墙角下,堆放着积压了三天的报纸。他的脸色顿时变得严肃起来,立即找来仲星帆,问道:“这些报纸为什么没有发出去?”仲星帆红着脸,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李竹如压住心中的怒火,坚定地说:“立刻发出去!”

作形势报告的时间到了。李竹如走上讲台,他双眉紧锁,目光如炬,仿佛能穿透人心。台下,报社的同志们坐在小板凳上,鸦雀无声,气氛紧张到了极点。沉默了几分钟后,李竹如严肃地说:“同志们辛辛苦苦编辑印出来的报纸,很不容易,却被压着,你们说,我们编辑报纸还有什么意义?这是对工作的极不负责任,也就是失职,你们知道失职意味着什么?”他当即宣布,撤销了负责发行人员的职务。

在李竹如的严格要求和不懈努力下,《大众日报》的发行工作得到了极大改进。原本一个月送不出去的报纸,三天就能送达,还普及到了村。报纸的发行量增加了一倍多,威信也大大提高。那些冲不散、打不断的邮路,如同一条条生命线,将党的声音、胜利的消息,传递给了抗日军民,坚定了大家抗战必胜的信心,而李竹如,就是这条生命线上的守护者,用自己的责任与担当,谱写了一曲发行战线上的壮丽凯歌。

(李俊三)

相关文章

抗战特辑|“文化纸”与锅底灰
2025-09-10 15:44:00
2025山东省男子三人篮球联赛德州站开赛
2025-09-07 21:41:00
安检查缉、化解纠纷、岗位耕耘36年……青岛西站派出所民警老王的“全心”征途
2025-09-06 13:09:00
“跑马护士”眼泪照见医护超负荷困境
2025-09-01 17:31:00
男68岁、女63岁或法定退休年龄后5年!山东公积金最新消息
2025-08-25 16: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