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信息发布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甘快看】陇原大地粮满仓——全省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示范区建设观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3 20:42:00    

点击图片查看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宝强

七月的陇原大地,田野间一派生机勃勃。河西走廊的永昌县,金黄色的田野里,麦浪在骄阳下蒸腾着收获的香醇;千亩马铃薯示范基地里,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下白紫相间的薯花竞相绽放,蝴蝶蜜蜂穿梭其间,地下块茎正经历快速膨大的关键期;张掖市甘州区的制种玉米示范田,整齐的玉米植株舒展墨绿叶片,抽雄吐丝的穗头在阳光下闪烁金光,微风拂过,田垄间奏响丰收的序曲……

永昌县小麦种植基地。本文视频和图片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宝强 摄制

永昌县千亩马铃薯示范基地。

这一幅幅生机盎然的画面,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在镇原县、灵台县、永昌县和甘州区推进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的生动缩影。

当下,夏管与夏收交汇,省农科院统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省科技赋能计划等重大项目资源、组建精锐科研团队开展的全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示范工作,正在这4个整建制推进县(区)迎来实战检验——从田间技术指导到实验室数据分析,从良种培育攻关到示范基地成果展示,一场以科技赋能粮食单产提升的战役,正在陇原大地如火如荼地进行。

一粒种子的增产“密码”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

2025年,陇东旱塬虽然经历了春季60年未遇的干旱,但在新品种与抗旱技术的加持下,昔日的“陇东粮仓”扛住了大旱之年严峻的考验。

小麦各品种示范基地。

6月的黄土大塬上麦浪起伏,灵台县什字镇冬小麦高质高效核心示范区,兰天58号机械实收511.3kg/亩,较全县平均产量提高76.7%;镇原县上肖镇、屯子镇陇鉴110、陇鉴115千亩示范田,株型紧凑,颗粒饱满,全膜覆土穴播种植的单产达到328.3、390.1kg/亩,较全县平均产量提高80-110kg/亩,高产达到462.4kg/亩。6月13日至15日,全省旱地冬小麦单产提升现场观摩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这归结于我省农科专家团队潜心育出的抗逆丰产优质新品种及配套的抗旱增粮技术。

“你看这陇春44号,穗头饱满、秸秆粗壮,风吹过都不倒,今年亩产肯定差不了!”永昌县丰泽园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琰忠蹲在麦田里,攥着一束沉甸甸的麦穗,指腹摩挲着金黄麦粒,感受着颗粒的饱满光滑,眼里满是欢喜。

小麦品种示范基地。

他脚下的是永昌县东寨镇的千亩麦田,也是省农科院打造的春小麦单产提升示范区核心区。连片种植的陇春44号已进入蜡熟期,饱满的麦穗压弯麦秆,却依然挺直腰杆抵抗风雨。经测算,这片麦田亩产突破600公斤,较当地传统品种增产近10%。这意味着,张琰忠今年能多收入十几万元。

种了半辈子地的张琰忠,见证了小麦品种的迭代升级。“以前的品种要么抗病性差,要么产量上不去,每年选种都头疼。”他感慨,“自从种了省农科院培育的陇春等系列小麦,这些问题都解决了,不仅省心,收入还高了不少。”如今,他带动周边几十户农户一起种植,大家都尝到了良种的甜头。

小麦品种示范基地。

据介绍,从河西灌区筛选出陇春系列高产优质春小麦品种,今年在永昌水源镇种植的陇春44号,单产达到738.2 kg/亩;到陇东旱塬,陇鉴系列冬小麦凭借发达根系和抗旱基因,亩穗数较普通品种多2至3万穗,再到灵台县试验田里,陇原系列小麦面筋含量高出国家标准2个百分点,成为面粉企业的“香饽饽”。

马铃薯田里的品种迭代同样精彩。七月的永昌县千亩马铃薯示范基地迎来盛花期,雪白、淡粉和紫色相间的马铃薯花连绵成海,随风起伏的花浪与湛蓝天空构成壮美画卷。陇薯10号和23号、大西洋、甘农薯7号等马铃薯藤蔓下,拳头大的块茎正悄悄膨大。“这些品种淀粉含量高,薯片加工厂收购价每斤比普通品种多3毛。”省农科院马明生研究员说,筛选应用加工专用薯,满足市场和加工企业的需要,是河西灌区马铃薯生产的关键。

马铃薯示范基地。

从抗逆丰产优质小麦到高淀粉加工马铃薯,一批批“带着甘肃基因”的良种正在陇原大地扎根结果。仅全省4个整建制推进县(区),今年就筛选推广主导品种12个,良种覆盖率提升至95%以上,为单产提升筑牢了“品种基石”。

节水技术的增产“密钥”

“滴灌带埋深2厘米,行距43厘米,每亩铺4条,这样水肥才能精准送到小麦根须上。”在永昌县东寨镇的小麦示范田里,省农科院樊廷录研究员正给农户们演示浅埋滴灌技术。如今,这项技术让当地春小麦亩用水量从300方降至220方,化肥用量减少15%,单产却提高了10%。真正实现了“节水不减产,增产更省水”。

技术人员在制种玉米示范基地利用冠层分析仪进行检测。

在水资源匮乏的甘肃,节水与增产历来都是相辅相成的。省农科院的专家们从实验室里的水循环模拟开始,将节水理念融入每一项田间技术:河西灌区的春小麦采用“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智能控制系统根据土壤墒情自动调节水量;陇东旱塬的冬小麦配套“全膜覆土穴播+膜侧集雨”、春玉米采取“全膜双垄沟或V型沟集雨种植”技术,利用垄沟将雨水汇集到作物根部,比传统种植减少蒸发损耗40%以上,在今年春季大旱中,冬小麦亩产仍突破了390公斤。

技术的突破往往藏在细节里。张掖市甘州区制种玉米田里,省农科院旱农所王淑英研究员举着冠层分析仪穿梭在玉米行间,屏幕上跳动的数字记录着不同密度下的光合作用效率。她和团队一直致力于制种玉米高产技术研究。

智能化灌溉系统。

“母本密度从5000株加到7500株,亩产就能多收100公斤。”张掖市农科院缪纯庆指着身旁的对比田,密植区的玉米虽然株距变窄,但群体光合效率明显提高。缪纯庆说,制种玉米的增产潜力很大,关键在于技术的精准应用,“密植技术不是简单地增加植株数量,而是要根据不同制种组合的耐密特性、水肥条件等合理调控”。

甘肃农垦集团中垦玉种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雷金宏深有感触:“以前我们对制种玉米种植密度把握不太准,要么密度太低影响产量,要么密度太高导致通风透光不好。现在,经过省农科院的研究与集成示范,给我们提供了依据,合理密植+节水可大幅度提高种子产量,制种农户、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农业技术的创新不仅要考虑增产,还要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全生物降解地膜的应用是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在4个整建制推进县(区)的示范区,一场“环保地膜革命”正在上演。

专家查看作物长势。

“传统塑料地膜虽然保温保湿效果明显,但长期使用会造成土壤污染,收完土豆地里全是碎膜,清理麻烦还污染土地。现在用生物降解地膜,根本不用清理,还能增产,真是一举两得。”技术人员郁贵邦的话道出了农户心声。“你看这膜,埋在土里三个月就烂成碎片,还能增加土壤碳源,保水增效,解决白色污染难题。”马明生研究员抓起一把混着地膜残渣的土壤说。

从玉米“全膜双垄绿色覆盖”到小麦“宽幅匀播”,从马铃薯“富硒种植”到制种玉米“密植调控”,省农科院的专家们将实验室的单项技术拆解、重组,最终形成适合不同区域的“技术套餐”。

降解地膜。

从河西灌区“浅埋滴灌+智能控水”,到陇东旱塬“全膜集雨+抗旱品种”,省农科院的专家们将节水技术与品种特性、土壤条件精准匹配,形成了一套套“抗旱节水增粮套餐”。

“甘肃十年九旱,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命门’。”省农科院樊廷录研究员解释,团队经过反复测试不同作物的需水临界期,将单项节水技术拆解重组,“比如马铃薯‘富硒种植’配套膜下滴灌,既能提高品质,又能节水30%;制种玉米‘密植调控’结合测墒灌溉,实现了亩增 150斤、节水50方的双重效果”。

专家查看全生物降解地膜。

如今,这些“节水魔法”正通过“田间课堂”走进寻常农户家。种植户张琰忠就学会了用手机查看土壤墒情,“专家教我们按数据浇水,以前是浇地,现在是浇作物,以前凭感觉,现在靠科学,每亩少浇50方水,产量还涨了!”在灵台县,农户们跟着专家学习“一喷三防”技术,既防治病虫害,又通过叶面喷施氨基酸叶面肥补充水分和营养,减少地表灌溉次数。

“技术落地不能‘一刀切’,得让农民用得上、用得值。只有让每一滴水都用在刀刃上,才能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撬起更大的产量潜力。”樊廷录说,不同地区气候、土壤差异很大,抗旱与节水等技术必须有区域适应性,团队通过筛选、优化、集成技术,形成针对不同作物和区域的方案,才能让农民用得上、用得好,“再通过‘田间课堂’培训,让农户学会看苗施肥、智能灌溉,让技术真正落地生根,转化为生产力。”

马铃薯长势喜人。

专家田变成农民田的增产接力

甘州区沙井镇制种玉米示范田,像一片墨绿的海洋,风过时掀起层层浪涛,深绿的叶片宽得能盖住孩童的手掌,边缘的锯齿闪着健康的油光,顺着粗壮的茎秆螺旋上升,把阳光切割成细碎的光斑洒在地上。樊廷录研究员蹲在蔡怀爱家地头,用仪器记录田间长势与生理指标。作为专家包县团队成员,他常到田间“坐诊”,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

樊廷录研究员在田间“坐诊”。

蔡怀爱家的10亩制种玉米是专家领办的“样板田”。“去年自己种的25亩才收450公斤左右,专家指导的10亩收了570公斤,一亩多赚2000块。”她笑着说,以前种地凭经验,现在有专家指导,“不仅教我们怎么种,还常来查看,有问题随时解决,种地更有底气了。”

“河西走廊占据我国玉米种子生产的半壁江山,‘密植+富硒+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将有效提高当地制种玉米的产量和种子质量,增加制种农户和制种企业的效益。”省农科院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示范区建设工作负责人常宏研究员介绍,科研团队通过多年的集中示范,制种玉米增产增收效果明显,后期将协同技术推广部门,开展大面积推广应用,让更多的制种农户和企业受益。

专家组在甘州区制种玉米示范地查看玉米长势。

示范的力量正在裂变。目前,从永昌县的小麦浅埋滴灌再到灵台县小麦示范区“一喷三防”,从镇原县玉米的“机械粒收+秸秆还田”到甘州区制种玉米的“密植调控”,各整建制推进县(区)的农户和种植大户看到示范片的良好效果后,主动向专家请教技术,纷纷采用新技术。

“通过样板田让农民直观看到效果,再经培训指导让他们掌握技术要点,这个过程虽然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却是实现粮食大面积增产的有效途径。”常宏说,这样的“样板田”在4个建制推进县(区)已有16个,每个都有500亩以上,由4-5名专家组成的团队全程托管。专家们从选种、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到收获,每个环节都进行精心指导,确保样板田能够达到高产优质的目标。

专家组在马铃薯示范基地查看马铃薯长势。

常宏介绍,甘肃省农科院正以该4县(区)为支点,科技人员下沉一线服务,实施以百亩攻关区、千亩核心区、万亩示范片的“百千万”单产提升工程,撬动全省粮食单产跃升。据测算,4个推进县(区)示范田今年将实现玉米、小麦、马铃薯平均单产提高12%,支撑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先行示范基地中优质粮食和种业集群建设。

金秋的丰收已在路上,在陇鉴冬小麦的饱满麦穗上,在富硒种植制种玉米的整齐穗行间,在陇薯膨大充实的薯块中……站在陇原田野,金色麦浪、翠绿玉米、绽放的马铃薯花共同编织成丰收图景。这场甘肃省科技赋能的粮食单产提升行动,正让陇原大地的每一寸土地释放更大潜能,孕育更饱满的希望,给全省粮食产业打开一片更高产、更高效、更绿色的全新格局。未来,我省将成为国家后备粮仓建设的主战场之一,为国家粮食安全将作出应有贡献。

相关文章

【甘快看】陇原大地粮满仓——全省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示范区建设观察
2025-07-23 20:42:00
“大几发小狗?”“好像是大二下学期!”
2025-07-23 10:49:00
国际创新工业展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开幕
2025-07-09 08:53:00
AI视频,影像革命还是泡沫?
2025-06-29 11:03:00
直击达沃斯|Sue Putallaz:零排放水翼船将于2026年交付部署
2025-06-25 09: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