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信息发布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安聚焦|全国生态日 看绿色江淮新图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6 14:39:00    

绿意奔涌,共赴生态之约。8月15日,2025年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在北京市举办。活动现场设置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展示专区,其中,我省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新安江模式”、长江大保护典型案例亮相该展示区。

这不仅是安徽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更是一次关于“生态高颜值”如何转化为“发展高价值”的深度对话。

当镜头聚焦于江淮大地,一幅由制度创新、产业变革、文化赋能等交织而成的绿色转型画卷徐徐展开——

从全国首创的林长制改革到领跑长三角的林业碳票交易,从长江安徽段的江豚欢跃到全域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战略布局,从池州大山村的富硒康养产业崛起到安庆桐城六尺巷的文旅生态融合,安徽正以系统性、首创性的实践,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时代答卷。

制度创新筑牢生态治理根基

2017年,安徽在全国率先探索林长制改革,从旌德县试点起步,逐步形成覆盖省市县乡村的五级林长体系,构建了“党政同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如今,全省400余万公顷森林和100余万公顷湿地,由五级林长领衔守护,“增绿、护绿、用绿、活绿”协同发力,不仅显著提升了森林“四库”(碳库、水库、粮库、钱库)功能,更推动了木竹加工、特色经济林、生态旅游三大千亿元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

改革实施以来,全省累计完成人工造林453.4万亩、封山育林665.8万亩、退化林修复487.7万亩,林业总产值从改革前的3192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超6200亿元,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安庆市作为早期试点之一,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林长组织体系,设立林长6099名、护林员5409名,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网络,为长江岸线修复、大别山生态屏障建设等重大工程提供了坚实保障。

林长制的深刻变革不仅在于责任落实,更在于打开了“不砍树也能致富”的新路径。通过绿美江淮“十大行动”和“四廊两屏一圈两区”重点工程建设,安徽将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产业升级深度融合。

在林长制的基础上,安徽进一步探索市场化机制,将林木的碳汇功能转化为可交易、可融资的生态资产——林业碳票应运而生。

2025年4月,安徽首批省级林业碳票在黄山市正式首发,颁发的5张碳票覆盖安徽省森林资源较为丰富的滁州、黄山、宣城、六安、安庆等市,十家单位签署林业碳票合作协议,突出“林业碳票+绿色金融”“林业碳票+节能减排”“林业碳票+零碳景区”“林业碳票+生态司法”4种应用场景,充分展现省级林业碳票的多种用途,进一步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首单”交易的成功,标志着安徽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上的重大突破。

滁州市以林业碳票为质押物的“碳票生态贷”,单笔交易金额100万元;宣城市备案2笔林业碳票累计14万吨;安庆市通过购买林业碳票,替代生态环境损害赔偿10.77万元。这些实践为安徽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林业碳票交易积累了有益经验。

林业碳票正成为撬动安徽林业绿色转型的“杠杆”,推动“碳汇经营+生态富民”可持续发展模式加速成型。

8月8日,合肥,“碳票为媒·绿动未来——安徽铁塔零碳行动”正式启动。这一全国首创的“林业碳票+零碳出行”普惠消纳模式,标志着安徽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上取得重大突破。该模式的核心创新在于,将霍邱县西山林场产生的2090吨碳减排量转化为碳票,再与铁塔充换电服务连接。用户每充1度电可获得4.8个零碳积分,这些积分既能抵消碳排放,又可在“碳惠庐州”等平台兑换商品服务。“用户每使用1度电,对应的碳票资金即可反哺并守护一定数量的林地资源”,项目设计者这样描述其闭环逻辑。这种创新设计让生态价值可量化、可交易,真正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林长制与碳票的协同发力,构建了“制度保障—资源增值—市场激活”的完整闭环。林长制夯实了森林资源家底和治理能力,碳票则通过市场化手段挖掘了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两者共同驱动安徽向“碳汇经济+生态服务经济”转型,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生态资本化”经验。

流域治理守护母亲河安澜

长江是安徽的“黄金水道”,更是生态命脉。

近年来,安徽始终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将长江大保护作为生态建设的“一号工程”,推动岸线修复、污染治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并进,让长江安徽段重现水清鱼跃、江豚嬉戏的生机图景。

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安庆等沿江五市协同发力,拆除“两高”企业、修复废弃矿山、改造闲置码头,实施退耕还湿、退渔还湖、退岸还林,构建起绿化美化与生态防护一体的长江岸线景观林带:

池州市通过整治507码头区域,拆除违章建筑、搬迁污染企业,建设临江步道和绿道,打造了“长江(池州)最美生态廊道”;铜陵市启动天井湖南湖水环境提升工程,通过生态清淤、水生植物种植等内源治理,使水体透明度从0.5米提升至2米左右,显著改善了饮用水源地水质。此外,淮南、蚌埠、滁州联合申报的淮河中游—江淮分水岭国土绿化示范项目,结合长江大保护统筹推进生态修复,拆除碍洪设施、修复退化林,建设消防抗旱蓄水池等配套,系统提升了江淮运河和淮河流域的水源涵养能力与生态多样性。

自2021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以来,安徽创新监管手段,依托铁塔高点资源打造“雷达+光电+视频”智能监控网络,实现渔政执法水陆空全方位覆盖。

持续严格的禁捕措施带来了显著生态效益:长江安徽段流域8条重要支流、44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禁捕,鱼类资源密度较禁渔前增长2倍,江豚等珍稀物种重现踪迹。最新监测显示,安庆段江豚数量回升至180-200头,成为长江中下游种群密度最高区域之一;铜陵段也频繁发现江豚活动,印证了长江生态系统的逐步修复。

长江大保护不仅是环境治理工程,更是一场重塑人水和谐关系的深刻变革。马鞍山市完成5651艘渔船拆解、1.1万名渔民上岸转产,通过发展生态养殖、湿地旅游等产业帮助渔民稳定增收,实现了“退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合肥巢湖十八联圩湿地通过退养还湿、分期修复,成为全国首个生态湿地蓄洪区,吸引东方白鹳、小天鹅等越冬候鸟数量激增,入选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行动优秀案例……

资源转化颜值变价值的“两山”实践

在皖南腹地,池州依托独特的生态禀赋——富硒土壤和优质山水,探索出一条“点硒成金、守绿换金”的绿色产业路径,成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样本。

被誉为“中国富硒第一村”的池州市石台县大山村,凭借土壤硒含量高出普通地区5-10倍的独特资源,成功将“硒引力”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如今,这里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3800余名“银发族”选择在此长住康养,民宿发展至近200家,并吸引了硒世仙源、圣天地臻硒等高端康养度假项目落地。村民依托“硒式生活”构建起集富硒餐饮、健康检测、生态研学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昔日的偏远山村变身都市人群向往的“森呼吸、硒生活”目的地。

硒资源的深度开发不仅局限于旅游,更延伸至全产业链的价值挖掘。

矶滩乡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富硒产业:太胜村规模化种植富硒茶,通过“我在石台有亩茶田”认领活动让城市居民深度参与农耕体验,实现茶园到茶桌的溢价增值;高乐村组织流转土地种植“一稻一油”富硒粮油,建成加工一体化工厂,注册品牌、完成绿色认证,年销富硒米300余吨、富硒油400余吨;沟汀村、洪墩村等则开发富硒腊肉、苦槠豆腐、土蜂蜜等特色农产品,通过产业扶持、专家指导、电商推广等组合拳,让深山“土特硒产”走进城市千家万户。

此外,石台县以“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为基底,系统性推进生态修复与产业融合,形成了“添绿增金、点硒成金、守绿换金”的“两山”转化模式:在牯牛降风景区沿线及偏远山场,通过国土绿化示范项目修复退化林、发展水源涵养林与多功能产业林,不仅消除了火灾隐患、防治水土流失,更构建起生态安全屏障与富民产业体系。

池州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核心逻辑:生态颜值是资源转化的前提,而系统化的产业创新与市场运营才是价值实现的关键。

从大山村的康养旅居到矶滩乡的富硒粮油,从硒泉生产到硒茶深加工,池州通过保护性开发与产业链延伸,让“硒元素”成为驱动乡村振兴、县域发展的绿色引擎,为生态资源富集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转化范式。

文化赋能激活长三角人文生态新磁极

当生态之美邂逅文化之魂,一场关于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的深度对话在安庆桐城六尺巷展开。这里不仅是承载“谦和礼让”美德的文化地标,更正蜕变为长三角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核心引擎之一。

全长百米的六尺巷,东起西后街、西抵百子堂,鹅卵石铺就的巷道两侧坐落着宰相府、吴氏宅遗迹,“礼让”“懿德流芳”石牌坊与诗画照壁讲述着清代邻里相让的传世佳话。

近年来,桐城市以微短剧、舞台剧、非遗手造等创新形式激活文化IP,打造出“皖美消费”新场景:自2025年“五一”公演的沉浸式舞台剧《船歌》,融合红色历史叙事与互动体验,场场爆满,已接待观众超1.38万人次;文创空间“时光小院”汇聚玉雕、剪纸、茶干等85%市域非遗品牌,让游客亲手参与古法制作,感受“手艺背后的故事”;五亩园开园迎客,将张府后花园的自然山水与黄梅戏曲、茶香美食交融,构建起“声光电艺术+人间烟火”的文旅盛宴。

六尺巷的价值提升,依托于桐城全域生态基底的厚植与文旅产业的生态化转型。桐城市在推进六尺巷片区修缮与文旅开发的同时,联动周边龙眠山风景区、孔城老街等自然人文资源,打造生态旅游线路;通过实施国土绿化、湿地保护等工程,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游客提供“养眼、养心、养肺”的全域体验。

回望江淮大地,安徽的绿色转型实践正走出一条清晰路径:以制度创新为先导,以生态治理为根基,以资源转化与文化赋能为抓手,最终实现全域生态旅游的战略跃升,成为长三角绿色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当绿色成为江淮大地的底色,当生态旅游引擎持续轰鸣,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安徽的高质量发展前景,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光明未来。

来源:中安在线

审核:马翔宇 编辑:李享 校对:李黎

相关文章

中安聚焦|全国生态日 看绿色江淮新图景
2025-08-16 14:39:00
秦巴深处觅古镇|中原镇:红魂铸根基 沃土丰粮仓 产业兴乡村
2025-08-15 15:02:00
以实干实绩推动重点任务落地见效
2025-08-15 11:25:00
空气优良天数占比超八成 上半年武汉“气质”更好了
2025-08-14 17:57:00
“新质”项目勃发,古城“向新”而兴
2025-08-10 07: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