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医者的遗憾:缺席父亲弥留时刻,为陌生患者守住最后希望
“河南周口那位医生跳楼前还完成了六台手术……这就是刻在医生骨子里的责任。”8月19日第八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外科医生侯辉歌谈起这一事件时,白大褂下的手无意识地轻微抖动着。那一刻他显然是和决绝之前的河南周口邵医生有了同频共振。
这位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足踝外科主任医师手中,至今还保留着一张摩挲已久的机票——2023年11月10日中午,广州白云飞往合肥新桥。那一天,侯辉歌70多岁的老父亲抗癌多年在老家安徽去世,而作为长子的他,在父亲心电图做着最后的跌宕起伏时,却在千里之外的羊城手术室里,坚持着完成一台已经安排好的手术。

手术刀与父亲临终时刻的抉择
还记得那天清晨的电话铃响起时,侯辉歌正在前往外地的暨大附一院医联体单位看诊途中。
“父亲快到弥留之际了”的讯息从安徽传来。
他沉默着立即驱车驶向医院,途中三个电话请求协调手术室:将原定下午的踝关节修复术紧急提至上午首台。“这个患者等了一年多,慢性踝关节不稳已严重影响生活,全院当时只有我能做这个手术。”
无影灯下,他精准处理着年轻女患者的韧带损伤时,父亲的生命监测仪正划过最后波纹。手术顺利完成后直奔机场,当航班降落在合肥新桥机场时,父亲已辞世一个小时了。在病房里,他握住父亲尚未僵硬的手,什么都没来得及说。
“给我一万次选择,依然会先完成这台手术。”医师节专题采访时,他对着镜头坦言这是此生最大遗憾,“但医生天职是治病救人,父亲最后时刻已是临终关怀,性质有所不同。”
信任危机中的十六字箴言
在侯辉歌20多年的从业生涯中,做过神经外科医生、急诊医生,最后师从著名骨科专家查振刚教授走上骨科医生的道路,在郑小飞院长的指导下掌握运动医学的技术,跟随洪劲松教授选择了更加细分的足踝外科领域。现代人爱运动,足踝损伤成了最易出问题却又最易被忽视的领域。
多年来,他成功治疗了许多的病患,有运动爱好者,有年轻却因为病情耽搁坐了多年轮椅的“资深”病患。但让他印象深刻的病人中,还有一段颇为离奇的“纠纷”。
某次手术中,侯辉歌为一名踝关节韧带断裂合并反复肿胀的患者实施JUMSA修复手术,当时还有五位外同行在手术室现场观摩。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却在出院前得到了韧带描述不同的核磁影像报告,患者开始质疑这次手术。“在半小时内他完成三件事:封存病历、报警调监控、投诉医务部。”尽管侯辉歌翻出手机里保存的手术视频在向他解释,也及时通知了影像科专家沟通,患者还是怀疑。
当患者找过其他骨科专家阅片后,都确认其接受了一场无可挑剔的修复手术后,才消除了误会,积极地配合术后康复训练,取得良好的术后效果。
侯辉歌感慨良多,医患之间应该要相互理解,互相信任,共赴困难,取得成功。“医患本是战友。”每每到了随访的时间节点,他都会给这位患者主动致电、留言,询问康复进展。

还有一名患者,饱受伤病折磨,愣是把自己搞成了一位足踝关节领域的专家型病患。对于侯辉歌提出的建议,他总是能旁征博引地用网络上的其他观点加以驳斥。两年前就应该手术的他,当时就拒绝了侯辉歌给出的术式建议,白白耽误了两年,当最终同意接受微创治疗时,侯辉歌在手术室拍了段视频和照片和他沟通:“你看这个小切口,和当年我建议的一模一样。”患者康复后苦笑:“要是早信您,何必白痛七百天。”
千万“点击”背后的崴脚革命
以崴脚为代表的足踝损伤,常见且常被忽视。侯辉歌在忙碌的医疗工作之余,决定坚持不懈地进行专业科普。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已进行了84场《侯医生崴脚100问》的科普直播,他获得了累计1509万的阅读量。
他每周雷打不动的直播揭开足踝损伤真相:“大学生运动损伤超75%,崴脚后约40%发展为慢性踝关节不稳,最终导致软骨不可逆损伤。”
武术教练刘先生曾因反复崴脚濒临残疾。侯辉歌团队通过独创的“暨大九型九剑九选”体系精准分型,一次性修复双侧断裂的距腓前韧带。术后第2天下地、80天恢复武术动作、130天重返讲台,颠覆了传统韧带重建需数月制动的认知。

更惊人的案例发生在2.1米篮球小将李翔身上。采用JUMSA(暨大改良缝合增强修复术)后,这个被侯辉歌称为“四有青年”(年龄小、运动需求高、韧带断裂、关节松弛)的患者术后第1天下地、第7天投入弓步训练、第14天正常行走。“传统重建术会降低关节的灵敏度,而抢救性修复在恢复关节稳定性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本体感觉,从而更适合运动需求,并且比原生韧带更牢固。”
在SCI与手术刀间搭建康复之桥
在既要、又要、还要的时代,在大型三级甲等医院当一名正高职称的专家也不能躺平。
门诊、手术病患管理和科研、科普,成了这名骨科专家的“内卷动力”。迄今60余分影响因子的SCI论文与众多成功康复患者的病案。“这些不只是学术成果,是上千患者重新奔跑的通行证。”
他在权威期刊BMC杂志发表了JUMSA技术论文。传统诊疗面对韧带断裂只能选择保守治疗(易致慢性不稳)或重建术(灵活性降低),而侯辉歌和医院足踝外科团队开创的复合增强修复技术,使在美国行医的张女士术后6小时即下地行走。
侯辉歌告诉南都记者,核心技术突破在于“精准分型”。有专业的患者术前在手术台上直接发问:“距腓前韧带完全断裂,3A型该用什么术式?”“暨大改良缝合增强版柔性增强术。”侯辉歌应答如流。

术中利用患者距腓前韧带次要束外侧复合体的结构进行缝合,并加以高强线保护修复的韧带,患者次日即下地行走。这套分型体系将距腓前韧带损伤细化为9型(如腓骨上表面撕裂为2B型,完全断裂分3A/3B/3C型),结合体重、运动需求等变量,形成个性化治疗方案。
绿衣之下的医者答卷
如今侯辉歌仍保持着每周两天门诊、两天手术、一天协作医疗的强度。被问及是否怨恨职业剥夺了尽孝机会,他展示手机里一张穿着红色手术外出衣坐在病床前的照片:“父亲抗癌多年,在广州也治疗了两年多,住的就是我们医院的肿瘤科,我多数探望都是在手术间隙跑来,穿着这身衣服陪他说几句话。”
每一次,老父亲都特别体谅这个忙碌的长子。
“没事,去做你的手术吧”
“挺好的,去忙你的”
……
而今,五十耳顺的侯辉歌已经听不到父亲的呢喃。
诊室门被推开,年轻的伤者扶着崭新拐杖来复查。侯辉歌蹲身检查踝关节角度时,白大褂衣领处露出墨绿色手术服边角——那是随时待命奔向手术台的底色,也是他用20多年光阴写就的答案:当责任与亲情的天平悬于一线,他选择把父亲的手交给时间,把患者的人生拽回跑道。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温玮 通讯员 张灿城